胡乾善——主编《理论力学》发行百万余册

发布者:张星发布时间:2012-04-02浏览次数:1739

胡乾善 

    胡乾善1911420生于河南省通许县。19291934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攻读研究生。19341937年英国伦敦大学博克伯克学院学习,193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1943年先后任东北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4年任重庆中英科学合作馆学术顾问。19451949年先后任中央大学机械系教授、系主任、校务委员。19501951年任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系主任。1952195?年任南京工学院机械系教授、系主任(19521954年)、院务委员。195?年~1986年任南京工学院基础科学系教授、力学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

胡乾善先生振动专家和工程力学教育家。早期从事宇宙射线研究工作,后致力于机械振动研究。长期从事工程力学教育,讲授理论力学、机械振动、非线性振动、随机振动、工程中的数学方法等,所著工科教材《理论力学》被国内广泛采用。 

求学生涯

  胡乾善先生,1911420日出生于河南省通许县城耳岗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胡石青学识渊博,对子女教育很严。其家境虽然较宽裕,但要求子女生活简朴,注意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以及对历史、哲学、文字方面的兴趣。胡乾善先生9岁随父迁居北京,就读于北京师大附中。他在中学读书时兴趣就很广泛,除了上正规课程外,还曾学习钢琴和绘画。 1929年,胡乾善先生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不久看到黄河为患,很想将来能为治黄出力,所以二年级就转入了土木工程系。读了一年,他觉得物理系教授多而且声望很高,如吴有训、周培源等。想到名师能出高徒,又转回了物理系。他的大学毕业论文是关于大气电学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宇宙射线。当时,人们对宇宙线的性质、本质、来源都还未搞清楚,因此,他很感兴趣,打算以后对它进行研究。大学毕业后,胡乾善先生留在物理系当研究生。不久,因患严重神经衰弱而休学。在健康恢复后,他参加了河南省公费留学考试,录取后于1934年夏去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博克伯克学院读博士学位,导师是PMS.布莱克特(Blackett)教授。第一学年,他随爱伦伯格博士学习实验技术,以后由布莱克特指导进行宇宙射线方面的研究。布莱克特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遇到物理组开学术讨论会时,时常介绍学生们去参加。在这种会上,胡乾善先生听到过不少著名物理学家的报告或发言,包括原子物理泰斗E.卢瑟福(Rutherford)、理论物理权威PAM.逖拉克(Dirac)等。布莱克特与苏联物理学界交往也颇深,曾商定与第比利斯大学物理系合作,到高加索山上4000高处对宇宙射线进行观测,并派胡乾善先生携带仪器前往执行合作研究的使命。1936年夏,他在完成研究工作后返回英国的途中,经过哈尔科夫和列宁格勒时,曾在两个物理研究所就合作研究的结果作了学术报告,引起了苏联专家们的广泛兴趣。

1937年,胡乾善先生撰写了两篇学术论文,由布莱克特推荐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发表。当年夏天通过答辩,他获得了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学成回国

1、四川大学

  1937年秋, 胡乾善先生学成回国。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他听说国内枪炮寿命极短,主要问题出在炮筒的热处理上面。于是就收集了一些关于武器与热处理方面的书刊,准备为抗战出力,可惜未能如愿。19382月,任西安东北大学物理学教授。由于东北大学曾一迁再迁,图书设备已损失殆尽,条件太差,1939年夏,他转到了峨嵋县四川大学任教。四川大学设备虽比东北大学好,但仍难以开展研究工作,于是一年后又转到武汉大学任教。

2、武汉大学

  胡乾善先生在武汉大学进行了宇宙射线方面的研究,曾写出关于宇宙射线能谱方面的论文,1941年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期刊上。后来,鉴于抗战期间国家迫切需要发展工业与培养技术人才,而且研究宇宙射线的条件太差,因之转到机械系,改行从事机械工程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从此脱离了物理学界。1944年冬,胡乾善先生应重庆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英国学者J.李约瑟(Needham)博士的邀请,担任该馆学术顾问。李约瑟是一位对中国有深厚感情的英国学者。他写成的巨着《中国科学史》,于1983年荣获中国颁发的国家科学一等奖。胡乾善先生在该馆工作的2年期间,主要负责处理有关数理、工程方面的工作。曾接触到很多当时的知名学者,如严济慈、童第周、汤佩松等,并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3、重庆中央大学

  1945年初,胡乾善先生担任了重庆中央大学机械系教授。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迁回南京,他还担任了机械系主任,并在1948年兼任资源委员会的荐任技正。1948年秋,中央大学奉命迁台。他在教授会上直言陈述不应迁校的理由,受到同事们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他就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荣幸地参加了刘伯承对南京高校知名人士的宴请。

       1950年,胡乾善先生以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的身份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周恩来总理到会作了指示。毛主席也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全体代表。

4、南京工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胡乾善先生担任了南京工学院机械系教授、系主任。当时他编著的《内燃机》教材已由上海科普出版社出版。为了工作需要,他在1954年开始讲授理论力学课程,编写了机械类型的《理论力学》教材。他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研究,当时曾写了一篇教学研究的论文:《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理论力学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它们的讲法》,发表在《南京工学院学报》上,引起基础课教师的重视,对南京工学院基础课的教学研究起了促进作用。1956年,他担任了南京工学院教学法委员会的主任委员,领导开展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法研究工作。 

教书育人

1、教材编写

  胡乾善先生对于教学工作一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所担任的每一门课程,都要尽量采用自编的教材,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兼容中外百家之长并符合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因此,从内燃机开始,到理论力学、机械振动、非线性振动,直至随机振动导论等,无一不是教一门课,编写一本教材的。由于他原来学的是理科专业,早期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工作,理论基础比较深厚,后来又转向机械工程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联系工程实际的观点非常明确,因此,他所编写的教材不仅注意了学科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反映了自然科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也体现了他重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的教学思想。他编写的教材文字生动,用意准确,说理透彻,富于启发性,而且旁征博引,自成体系。他50年代编写的《理论力学》教材,既不沿袭英美教材,又非苏联模式,而是自成一家,独树一格,深受广大读者赞赏。他在60年代编写的《机械振动》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各章均附有参考文献,以反映学科有关内容的重要成果和最新成就。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他不辞劳苦,反复修订,不仅对内容精益求精,而且不断更新,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胡乾善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出:“一本好的力学教材不仅要满足逻辑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接受性等方面的要求,还必须把力学概念以及抽象简化问题辩证唯物地讲清楚,这是理论结合实际,正确建立力学模型所必需的基础知识。”1976年,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胡乾善先生组织了国内9所高校10余位教师,在各校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主编了恢复高校入学考试后的国内第一本工科《理论力学》教材。该教材出版以后,深受读者欢迎,为国内各高校广泛采用,仅第一版的总印数就超过90万套。

2、学术研究

  胡乾善先生在重视对本科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热心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的工作。他经常向校内外青年教师作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报告,并提出了一个初步成熟的力学教师必须达到的教学规范,对培养青年教师起了指导作用。50年代,他向江苏省高校教师所作的《工程中的数学方法》的学术讲座,在当时起了很好的启蒙作用,至今在广大教师中记忆犹新。

胡乾善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精神。他注意世界学科发展动向,查阅有关资料、文献,深感研究振动问题的重要意义。自1957年起,他从事非线性振动、随机振动及机械阻抗和模态分析等专题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创建了一般力学硕士点,培养振动理论方面的研究生。他于1978年组建南京工学院力学研究室并亲自担任主任,领导和积极开展振动理论方面的科研工作,撰写有关论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1983年,他为教育部科技司撰写了一篇科技发展预测资料:《振动、冲击与噪声的研究应列为优先发展的领域》一文,已被教育部编印入《对科技规划的建议》之中。目前,在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中,“振动、冲击与噪声”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成为振动理论和工程专业中一个极有发展前途的分支。

兴趣广泛

  胡乾善先生年逾八旬,虽听觉不灵,但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令人敬佩。在业余生活方面,他兴趣广泛,每日清晨步行到玄武湖,坚持体育锻炼。他不但对声乐颇有兴致,对绘画书法也很有造诣,擅长中国花卉画,善画苍劲挺拔的古松、傲霜斗雪的梅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及洒脱秀丽的菊花等。他不仅把绘画作为业余爱好,从中得到乐趣,而且把绘画寓于教育之中。例如,在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一位基础理论扎实、学业成绩优异、但在待人接物中给人以骄傲自大印象的研究生,胡乾善先生提笔挥毫,画了一幅画,画上有两只雄鹰站在山峰上翘首眺望,画面书写了“应能高瞻远瞩,但忌目空一切”12个字,寓意深邃。该生看到这幅画后,倍受教益。胡乾善先生在高教战线上执教近50年,对培养青年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关心青年的成长,呕心沥血地教书育人,指导了数十名进修教师,培养了许多工程技术人才。

  

 

XML 地图